学术动态

“庆香港回归2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论中国经济新空间下香港的机遇与挑战

发布时间: 2017-03-10 浏览量: 1311 来源: 经纬中心-暨南大学

3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教授应邀作了题为“‘一网五带’重塑中国经济新空间-兼论香港的机遇与挑战”的讲座。这是经纬粤港澳经济研究中心、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举办的第三场学术活动。讲座在经济学院323室举行,由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钟韵所长主持。经济学院教师及研究生、暨南大学出版社编辑、媒体记者等70多人参加。

倪鹏飞认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对空间发展战略格局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十年是中国优化经济空间布局和城市体系的关键时期。由经济空间格局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可初步判断,中国将逐渐形成从东、中部到西北、西南、东北的“中心—外围”式经济空间格局。城市化浪潮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改变了全国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城市体系的调整,其中经济活动空间分布演化表现为东中部人口集聚,西部和东北趋于分散,呈现“中心-外围”格局。根据城市和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体系一般表现为点状、点线状、群带状和群网状四种主要形态。群网和群带并存的城市体系格局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城市体系的主要形态,随着东中部网络向外围拓展,未来中国将进一步迈向全面的群网状城市体系。东部和中部一体化的程度正在加深,表现在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以及要素一体化。中国城市体系演化的动因主要体现在环境、经济和交通三个方面,其中交通体系的快速化、网络化对于中国城市体系的演化意义重大。其中,历史地理环境因素是影响中国城市体系演变的基础;经济因素是决定中国城市体系演变的核心;而交通因素是决定中国城市体系演变的关键。

他将未来中国城市体系的格局概括为“一网五带,开放互联”。他认为,与中国空间经济格局及城市体系演化相关的三大经济假设为中心—外围格局、交通效应、断裂效应。在三大经济效应的迭加作用下,中国经济地理的格局将向“东中一体,外围倾斜”的结构演化;中国城市体系的格局将向“一网五带,开放互联”的巨手型城市体系发展。在“一网五带”巨手型空间与城市体系中,东中部是自主发展区,北至京呼线、东南临海、西抵东经110°山区绵延带的群网状城市体系聚合成“一网”,形成“巨掌”;东北和西部是政策扶持区,群带状城市体系延伸出“五带”,即向东北延伸出沿京哈线城市发展带、向西北延伸出沿陇海-兰新线城市发展带、向正西延伸出长江下游城市发展带、向西南延伸出沿沪昆线西段城市发展带和向正南延伸出沿南中国海城市发展带,形成五根“手指”。京广线、包昆线作为贯穿南北的大动脉,前者的作用为向东对接东中部网络体系,向西发散出西部的群带体系;后者的作用为实现外围群带体系的互联互通。

倪鹏飞对未来中国城市体系发展提出了五条建议:第一,对中国经济分区做出重大调整,由四分区调整为二分区,东中部为自主发展区,东北和西部为政策扶持区;第二,对中国城市体现做出重大调整,按照“一网五带”的发展格局,东中部为群网状城市体系,沿五带延伸出东北和西部群带状城市体系;第三,在自主发展区重点试试东中一体的发展战略;第四,政策扶持区沿五带实施陆海全方位开放战略;第五,五带以外实施点状开发、适度平衡战略。

他认为,在中国城市经济格局和城市体系调整的背景下,香港机遇与挑战并存。香港的机遇在于在一网内从市场、产业和要素等方面分享规模经济,在一带上作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点实现有为,因而有位。香港的主要挑战为内地一体化程度更强,面临联系弱化风险;珠三角新的中心崛起,面临去中心的风险;内地整体产业水平提升,区域间激烈竞争。同时他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加快香港的转型升级,建设新型全球城市;与内地经济从垂直联系转向水平联系;加快与内地的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加快与内地的软件设施的一体化。

(经纬粤港澳经济研究中心、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台区域合作研究中心、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