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香港回归2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中国社科院教授刘小玄论国有企业改革 交流港澳研究开展思路
发布时间: 2017-04-21 浏览量: 1416 来源: 暨南大学
4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小玄应邀来我做了题为“国有企业研究的一点新思考:基于激励和约束”的讲座。这是我校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经纬粤港澳经济研究中心、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台区域合作研究中心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举办的第四场学术活动。我校经济学院副院长刘金山主持讲座。讲座在经济学院102会议室举行,经济学院教师及研究生等40多人参加。
国企改革:要在激励与约束之间找到新平衡
刘小玄认为,中国的改革史是不断引进内生激励的过程,这一激励的增强主要通过市场化的过程来实现。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在过去的几十年表现为激励改善和约束改善。前者经历了从行政奖励措施到接受来自市场绩效的激励,从企业行政地位提升到企业薪酬福利提升及来自直接的市场激励。后者表现为自上而下的行政约束不断减少,市场机制约束不断增加。
她认为企业存在激励和约束两大机制。企业的激励应当要来自股权和剩余控制权,而约束来自市场竞争,来自市场需求方的选择。然而混合经济/转轨经济下的激励和约束不仅同市场有关,而且受到政府的影响。传统国企或者说纯国企大多没有股权激励,只有国资委参照市场业绩考核的激励。由于政府很难把握这种随市场波动的市场业绩,因此这种考核远不如市场业绩的直接激励准确。从激励的角度而言,没有股权激励,企业将会试图以其他种种非正规的或非利润的目标作为激励,因此可能造成企业的非法行为。而政府由于无法有效监管市场不确定的企业,也很容易被既得利益集团俘获,产生腐败风险。
从约束的角度而言,市场约束和政府约束各有优劣,前者主要能在产品市场上起作用,而对诸如劳动市场、资本市场、融资信贷和经理市场等方面的控制较弱。而政府约束则相反,它在各类要素市场上具有较大的控制力,而在产品市场上却由于市场信息可得性、多变性、时滞性以及自身利益偏好等原因受到制约。通过在国有企业中引入非国有股进行改革其实就是引入市场的力量,但是引入非国有股激励也会存在股权比例配比、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对称的问题。前者需要在“国资流失”和持续增长、盈利之间进行调节,后者主要是为平衡市场股权激励与政府约束机制。
市场壁垒要先识别、后打破、再退出
刘小玄主张“为了消除市场化的障碍,首先要识别市场壁垒,其次要打破各种垄断进入壁垒,再次解决退出壁垒,最后区别不同类型的市场”。她提出,避免“国资流失”的最好途径就是促使国有企业有效发展,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来解决;而股权激励和政府监管约束之间的难题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充分市场化才能在两者之间形成一个最优平衡机制。
她指出,企业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不同分类下的企业的混合股权改革有不同的方式。对于由上而下的混改,可能更适合于那些确定性较大的产业或企业,因为预期收益较明确,可以通过事先的政府主导的契约来进行权益配置;对于由下而上的混改,即交给市场决定,主要有企业主导决策,政府给出底线即可,适合于不确定的市场或产业;而上下结合的改革方式,为了确保激励与约束的最优平衡,需要进行上下结合的协商谈判,最终的改革企业的股权权益配置决策,都需要有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商作为依据。
她认为,改革过程中企业需要注意三点:利益流向、契约精神及平等谈判。一是利益的流向。改革决策者需要识别最有可能挖掘企业潜力的人,或对企业未来升值的最大可能的贡献者,应成为改革后新激励机制的受益者,这是改革的合理动力来源。二是尊重契约精神,尤其是政府。平等的信用尤为重要,否则没有合作者。混合股权就是要在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平等基础上,进行充分协商,达成共识,取得一致。然后共同遵守契约,才可能持续。一个过程完成后,严格履行契约,有必要时可作合理调整,以便延续下去。三是注重平等谈判。平等谈判非常重要,不可过多设立前置条件。对于改革难点,刘小玄从契约立定情形、预期权益分配、契约精神、利益集团矛盾、企业边界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于混合动机,她从资源互补(资金、土地和技术等)、政治保护、市场化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国企改革新思路:以互联网的智能性重组要素资源
通过对海尔集团的新型管理模式以及阿里巴巴的网络平台智能化运营进行剖析,刘小玄给当前国企改革提供了一些新思路。海尔集团将八万多名员工转变成两千多个自主经营体,因而员工的价值同他为用户所创造的价值挂钩,员工的能力由市场和用户认可。她认为这种模式将传统的层级制组织转变为网络平台组织,使得各种要素资源可以自由组织成为利益共同体,共同进行开发创新和生产,不仅能利用来自市场的创新激励,而且还能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另外,这种自主经营体直接面对用户市场,获得市场的直接激励。同时,也直接受需求市场的约束,实现了市场激励与市场约束的结合。国有企业在这种模式下不仅可以变以往追求做大的目标为做强做优,而且可以破除以往的发展掣肘。
在刘小玄看来,阿里巴巴的网络平台则通过提供充分的市场信息,降低了中小微经济体的交易成本和进入壁垒,打破了传统的大企业垄断,还将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结合起来,提高了单个企业的生产率与创新能力。为此刘小玄提出,在新经济的商业模式下,将互联网的智能性和实体经济相连接,可以有效的突破国企原有的各种行政条条束缚,企业成员不再单纯的依附于企业,而可通过混合股权把各种要素进行重新整合,直接面对市场,发现新机会,创造新价值,面临直接的市场激励和约束,从而有效提高实体经济的生产效率。
报告结束之后,刘小玄和特区所青年教师及博士生围绕“以比较经济学视角开展港澳经济研究、撰写高水平经济研究论文”的主题,就如何获取港澳经济数据、如何确定案例研究典型性与切入点、从企业角度如何分析香港经济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刘小玄认为,由于内地与香港在体制上存在差异,对港澳经济的研究可以从企业角度的角度出发,从理论和实证上探讨内地企业进入香港,以及内地资金进入香港,对香港经济发展的影响;亦可以从企业视角,对香港传统优势产业中的贸易和金融等行业的演变、发展趋势及原因等展开研究。对于如何搜集港澳数据的问题,刘小玄向师生们介绍了一个她所了解关于香港的研究数据库,同时建议应加强与港澳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并尽可能挖掘本地其他高校图书馆的港澳数据资源。此外,刘小玄还建议通过借鉴管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开展港澳经典案例企业的研究,通过阅读更多的国外文献和以及实地调研,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或者“亮点”。刘小玄还指出,资本、人口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流动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主题。
刘小玄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微观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财经大学特聘教授。曾在《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经济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代表作《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获中国经济学的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
(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经纬粤港澳经济研究中心、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台区域合作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