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广州抉择与行动”圆桌会议在暨大隆重召开

发布时间: 2020-05-20 浏览量: 515 来源: 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台区域合作研究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发育最为成熟的城市群之一,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承担着核心节点功能,有望率先步入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行列。而广州作为湾区核心城市,承担着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引领创新发展的历史重任。为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特点及趋势,研究广州如何顺应和引领创新发展趋势,构建以创新为驱动力的经济发展新机制,同时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搭建学术交流和政策研讨平台,由广州市社科联与暨南大学联合主办,暨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台区域合作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广州抉择与行动”圆桌会议,于2018年6月27日我校经济学院举行。广州市社科联副主席郭德焱、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泉教授、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金山教授出席并致辞。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台区域合作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钟韵主持会议。

郭德焱在致辞中表示,这次圆桌会议是今年广州市社科联主办的第五届广州学术季的重点研讨议题之一,整个学术季持续三个月,4-6月,总共是7大系列、88场活动。这次学术季有一个特点,重点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其中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主题进行研讨就有六场,今天的活动是六场重点研讨之一。广州市社科联对智库建设十分关注,今年3月30日,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为了创新智库建设,联合广州市六家社科联重点研究基地,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智库办公室设在华南理工大学,该智库中两个基地设立在暨南大学。广州市社科联希望通过重点智库建设,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高水平智库成果的产生。

夏泉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从去年推出以来受到了海内外广泛关注,已经提升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高度。广州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在“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中怎么当好排头兵,任重道远。今天的会议也将对这些具体的议题进行探讨,凝聚共识,同时也为政府的决策献计献策。这次圆桌会议具体由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承办。中心的成立也得到了广州市社科联的关心重视,是在去年年底经广州市社科联的批准成立的,这是对暨南大学港澳研究的肯定和鼓励。港澳经济研究是暨南大学经济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和学科特色,有长期的学术积淀和传统,也是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在港澳经济研究领域,经过几代学人的辛勤耕耘、传承学术薪火,应该说暨南大学已经确定了在广东乃至在全国的这个学科领域的地位,为国家、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决策和建议。希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成立,包括今天的这次会议,能够进一步促进暨南大学在未来再创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刘金山表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在粤港澳合作与发展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底蕴。1980年代初期成立了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的专家学者首先是体现了服务中央政府的能力和水平,在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可以说是为粤港澳台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决策咨询,既体现了服务中共中央的能力,也体现了服务地方政府的能力。新时代整个经济社会转型,范式已经发生了变化,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新的理念、需要新的行动。比如覃成林教授就提出来,目前区域协调发展已经不能采取梯度转移方式,而是空间多极网络,要形成增长极群落,而在其中广州如何引领型成培育粤港澳大湾区的增长极群落至关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石敏俊教授认为湾区经济的兴起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港口周围城市产生了抱团取暖的需求。现在世界上其他的大湾区也好,粤港澳大湾区也好,或者是国内的杭州湾区也好,核心内涵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可能就是空间一体化。从空间一体化的角度看,湾区经济的核心内涵在于区域尺度的市场一体化,包括消除市场分割和贸易壁垒、实现要素流动和商品流动的自由化。贸易壁垒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可能是制度上的,也可能是结构上、地理空间上的。已有研究多从边界效应角度对贸易壁垒进行测度,从对杭州湾的研究经验看,采用工业企业数据库,结合投入产出分析,构建产业链的空间投影,是空间联系的一种有效分析方法。

广州市政府研究室李文新副主任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中广州的现实选择”为题,从广州整体发展情况和态势为基点,分析大湾区战略,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广州的作用。李文新认为,广州关键要在科技创新、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下功夫,广州比较现实的做法就是加强跟香港和深圳的合作,尽快将广州科技创新发展的弱势项目提升上去。此外,现在广州还可以推动合作共建创新集聚区。美国有硅谷,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产业发展也要建立中国硅谷,广州一定要争取在其中居于核心地位。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覃成林教授作了“疏通创新‘毛细血管’,释放广州创新发展潜力”的发言。他指出,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政策,创新“机体”的“主动脉畅通”空前畅通。但是,在政策执行层面出现了值得高度重视的“毛细血管堵塞”现象。主要表现在,科研经费使用管理越来越细,科研绩效考核制度不合理,人才评价制度有缺陷,学术交流手续繁琐等。其结果是,挫伤科研人员的热情,消磨其创新斗志;付出高昂的时间成本及金钱成本,降低科研效率;助长短期行为、投机行为等,最终障碍了创新。覃成林建议广州采取建立科研诚信体系,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制度,改革科研项目管理和成果评价制度,赋予科研人员在科研计划制定和执行、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的自主权,改革人才评价制度,面向科研机构和人员的税收激励政策等措施,争取在疏通创新“机体”“毛细血管”方面走在前列,释放创新发展的巨大潜力。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玉鸿以“粤港澳大湾区竞合格局与广州抉择”为题,从城市群及其演化理论视角,结合网络和模型实证分析,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合格局及广州抉择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三个核心城市,即广州、深圳和香港;制度差异的存在导致穗深和香港分别成为大湾区城市网络跨制度城市联系的中介和桥梁;三个核心城市彼此已形成显著的分工合作关系,协同引领大湾区创新发展态势明显。较之于深圳,同为核心城市,广州在主导与推动大湾区创新发展方面正面临较大压力,未来应结合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及省会城市的功能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提升优势部门质量和专业化水平基础上,重视并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尤其是珠江口西岸城市的分工合作,以便更好的发挥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

本次会上来自国人民大学、中联办培训调研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市政府、广州市社科院、广州大学、亚太创新经济研究20多位专家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尤其是广州的创新发展各抒己见思想碰撞,观点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成效